為什么孩子經過傳統訓練之后所有咨詢我們的家長都說我們開始有效果,后來就不明顯了?
討論這個話題,要從發展的趨勢看,傳統的訓練方法從行為上教孩子,剛開始教10樣會10樣,后來教10樣會8樣,再后來教10樣,只會3樣,逐漸的孩子教不動了,而且永遠是教了后面的前面的忘了。所以家長會有這樣的結論,那么辯證的來看這是一個下降的趨勢,剛開始為什么教什么會什么,說明孩子本身還可以,所以剛開始教什么會什么是孩子的能力,而不是訓練的功勞,而往后越來越教不動了,這才是訓練的結果。
一種訓練方法訓練出來的孩子是這樣的,一個人對孩子說:“你說,我要吃香蕉”。孩子面部表情像Siri一樣沒有語氣語調一個字一個字的說:“我~要~吃~香~蕉”。而另一個方法訓練出來的孩子,能夠回歸社會,成為正常兒童,能夠正常的上學,能夠在學校里面成績還不錯,有的甚至考上重點中學,出國留學,當上班干部。我相信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變成這個應該有的樣子。而且第一種孩子需要終身訓練,我不明白終身訓練還有什么意義,而第二種孩子只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
要成為第二種孩子,就不單單是訓練行為,訓練發音,而是要開發他們的潛能,這些孩子底子不差,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家長就算最權威的鑒定認為孩子是這方面的問題,卻始終堅信自己孩子挺聰明的問題。他們只是大腦相應腦區的工作狀態和模式不能融入我們現在社會的學習和社交中,我們一直強調,任何訓練都要符合大腦的工作模式,人類是我們這個已知宇宙唯一的高等生物,我們的大腦的工作方式和復雜度與其他動物有大的區別,不能用訓練低等動物的方式訓練孩子,訓練低等動物的方式不可能訓練出高級功能。這種訓練方法不可能讓孩子有自主語言,不可能讓孩子產生情感,不可能讓孩子能夠產生社交,應付稍微復雜社交關系的能力(例如班集體),不可能讓孩子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有的機構也在宣傳上說自己能夠讓孩子恢復正常,但是只要是傳統的行為訓練,就是教孩子動作,教孩子發音的訓練,就不可能讓孩子正常,除了剛才說闡述的原因,全世界范圍內30多年傳統訓練的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據。
關于語言
機械性、重復性的訓練并不適合孩子,為什么很多打的電話來家長說孩子在外訓練語言遇見瓶頸了。
因為那根本不叫語言,只能叫發音,機械式重復訓練只刺激到運動言語中樞,這個中樞通過肌肉的機械記憶最多只能記住這么多。讓孩子說:我要吃香蕉,孩子即便說了,也不是自主語言,只是刻板的肌肉動作。
為什么用馬來拉車,狗來導盲,鸚鵡學說話。能不能用馬來導盲順便拉車,或者鸚鵡導盲說話還能聽得懂,能不能讓狗說話,寵物能說話多好。
因為上面提到的三種動物大腦的運轉方式,只能干他能干的事,而且能夠被訓練出來。人的大腦思維模式和功能肯定跟鸚鵡不愿意,所以傳統的一遍遍教的方式不適合人的大腦。所以會遇見瓶頸,永遠不能超過鸚鵡的水平。
怎樣的呈現方式才是語言應該有的方式呢?
完整的語言系統不僅僅是發音,還有表情、動作、語氣語調和語速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如果訓練方式不符合大腦的思考模式,大腦就不會處在一個正常的工作狀態,大腦對于語言是如何運轉的呢
機械訓練,只刺激運動言語中樞,孩子只會發音,都不知道說的是什么意思,也無法將自己想表達的說出來,所以當然有瓶頸了。
其次很多孩子能說,但是不愿說,不愿說一個是自信心不足,在課上有專門解決這方面的方法,其二是意愿不足
以傳統方法最喜歡訓練的“我要吃香蕉”為例
1.我——自我認知
2.要——欲望表達
3.吃——動作的理解
4.香蕉——事物的認知
只有W腦區理解了所有的含義并發出指令給B區形成編碼,傳遞給相關負責發音的肌肉,說出的話才是真正此時此刻想要表達,否則就是沒有意義的“仿說”。
善不善說
關于社交——社交是自閉癥的核心問題
語言是為社交服務的。人類的社交技能與復雜度遠高于其他物種,別的群居動物只能在中群內社交,社交范圍也就幾十個個體,而人類在遠古就能組織起上千人的隊伍,現在互聯網的發展更是讓我們可以幾百萬人協同工作。
社交是自閉癥兒童最大的障礙,有了自主語言后,就要解決社交問題。
幾個關于社交的例子:
1.選擇意識
選擇意識必須是孩子認知達到了自己內心有想法了才會選擇,有的時候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而傳統方法逼著孩子去拿起一個東西,然后說這就是選擇意識。
我們問孩子聽歌嗎,孩子說“聽歌,聽荷塘月色”,孩子的回答首先說“聽歌”這是第一步,我要選擇。隨后說荷塘月色,這是具體選擇要聽什么。這是真正的選擇意識。
2.交換意識
傳統訓練中,讓孩子拿著一個東西,說來把這個東西給我,我把這個東西給你,老師跟孩子手里的東西交換了一下就說這叫交換意識。
什么是交換意識,交換的前提是等價,孩子內心有個衡量標準了,才能交換。曾經在課上我們要跟孩子交換薯片,先拿出一個糖,不理老師,隨后說用孩子喜歡的冰糖雪梨跟他換,孩子覺得這個交換物有點價值了,但是沒有見到實物,所以回應老師了,說“不換”,隨后老師拿出了銅鑼燒,孩子看見了東西,這是馬上能到手的,里面就主動交換了。這才叫完整的交換意識,這才叫社交。
3.撒謊
很多家長一聽到撒謊,就害怕,孩子撒謊是不是學壞了,NO??!對于自閉癥兒童,會撒謊就離回歸社會不遠了。人類社交特性中最大的特點,也是我們祖先戰勝其他人類的關鍵,就在于我們會用語言講述虛擬的東西。
一個孩子訓練一段時間之后想去小賣部買好吃的,這是自我意識的開始,想要什么東西了,傳統訓練的孩子別說選擇、交換了,自我意識很多都沒有,開始會直接去,后來變狡猾了,說我要去健身園玩兒會,最好是直奔主題,后來是假模假式的在健身器材上待了會兒再去小賣部。孩子變得狡猾了起來。
關于認知
我們常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認知學習,不僅要學會過去的,還要總結歸納,開拓創意。
很多這類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反復看,每次都跟第一遍看一樣,所以說他們行為刻板、興趣狹窄。那是因為他們對動畫片感興趣對別的不感興趣,看動畫片的時候注意力實際中,第一道門——前庭覺是打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動畫片的內容依然無法通過第二道門形成長期記憶。那么傳統的重復訓練,孩子第一道門都是關閉的,如何能夠有效果呢。
還是以香蕉為例,這類孩子的前庭覺在分配注意力上有問題,拿著個卡片或者香蕉告訴孩子“這個是香蕉”,孩子基本上聽不進去,因為興趣點不在這,而我們的課程以孩子為中心,假如孩子興趣點在香蕉上,我們會告訴孩子“香蕉”,首先這類孩子的注意力時間短,強度低?!斑@個是香蕉”5個字,“這個是”三個無關的干擾信號,更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直接告訴孩子“香蕉”更有利于前庭覺的選擇接收。其次香蕉和剝開的香蕉是什么關系,剝開的香蕉和剝開的玉米是什么關系。正常的人類思維肯定能夠分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因為我們的認知方式就是通過感官,我們在吃香蕉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個是香蕉,這個是水果,味道是什么,口感是什么,這是人類獨有的思維模式。這種場景式記憶更容易讓海馬體選擇儲存。摸上去什么感覺,聞上去什么味道,看上去什么樣子,吃起來什么味道和口感,更容易想成對香蕉的模式識別,更容易開發孩子海馬體的潛能,徹底記住這是什么東西,無論是看圖片,還是聞見了味道,孩子都能認識這個是香蕉。如果孩子興趣點不在這永遠也教不會。很多孩子記不住是海馬體沒在工作狀態,通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激活海馬體的工作,將來才能學習不感興趣的東西。
曾經有一個家長跟我們說他孩子之前在傳統的訓練機構訓練,老師拿著卡片和模型教孩子香蕉,教了一個月,孩子終于認識香蕉了,家長非常高興,給孩子一根剝開的香蕉,孩子說這是玉米,家長心里像坐過山車一樣,瞬間崩潰了,對于機械式的思考方式,只能通過外觀來判斷,訓練的圖片香蕉是黃的,家長給的香蕉外皮有點青,如果訓練量夠大,機器能夠分清剝開的香蕉與剝開的玉米。但是對于孩子來說,這個就是老師教的玉米的樣子。人類大腦的結構根本就不是為了這種思維模式而生的,如果用這種方式訓練,結果只有可能是終身訓練,機械式的訓練結果就是永遠趕不上機器的能力,全球頂尖科學家、工程師讓機器高頻的大量訓練,那種訓練量一天可能頂我們一年的訓練次數,機器不會累,不會不配合,硬盤的記憶能力也遠超大腦。就這樣訓練打開手機Siri跟它對對話,打開淘寶的攝像頭讓他去識別一個物體,看看這樣的結果,您還相信機械訓練能讓孩子變好嗎。在百度圖片搜索里,輸入香蕉,計算機都不會出現玉米。
更駭人聽聞的是一個家長說原來的訓練,要求家長回家訓練孩子拍肚子,孩子姥姥就說“拍肚肚”,孩子沒反應,又說“拍拍肚子”又沒反應。第二天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老師,老師批評孩子姥姥說到:“你必須說‘拍肚子’”手上還做著相應的動作,孩子才能用反應,家長當時就覺得這不是跟訓練小動物差不多嘛。家長想法很對,什么樣的訓練,就決定了孩子的上限,靈活性還不如Siri這種弱人工智。
我們機構一直以來都認為“終身訓練”不如不訓練,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結果可能還不至于退化,18歲能有個6-7歲的心智;要訓練就要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趕上甚至超越同齡兒童的發展水平。進入這個校園這個小社會,正常的學習,2-3歲的能正常上幼兒園,5歲左右入學的能夠正常上小學。具備多元智能,全面發展,這才是我們做這項工作的意義,做教育首先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關于融合
從我們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年齡相仿,能力相仿的孩子之間容易互動,能夠逐步的恢復社交功能,大點的孩子知道讓著弟弟。前提是同類的孩子在一起,我們老師創造一個很好的氛圍。
但是融合就不一樣了,讓這些天生過于敏感又缺乏自信的孩子跟普通孩子在一起,首先他們會自卑,知道自己不如別的孩子;其次其他孩子不像大人還知道讓這點特殊的孩子,小孩的世界就是恃強凌弱,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肯定會組團欺負這些孩子,師生比例又達不到很高的密度,根本管不過來,就會讓他們內心更加自卑、封閉。所以融合教育實踐這么長時間并未有什么效果。
關于特殊照顧
時常聽見有些來訪的家長提出我們家親戚、朋友認識的機構,能給我們家孩子特殊照顧,這樣會不會對孩子更好一些。
幾乎所有的傳統訓練機構,特別是早期成立的機構都是自閉癥兒童家長成立的,哪個機構對自家孩子不是特別特別的特殊照顧,那么他們的孩子好了嗎?想明白這個問題,傳統機構的特殊照顧有沒有用心里自然有答案了。
其次要說的是,我們這里師生比例介于1:1至1:2之間,所以對于每個孩子我們都是特殊照顧,我們的課程安排,都是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來進行調整的,每節課后老師們都要一起分享孩子課上的狀況,除了將情況匯總成表發給家長,還為了做到所有孩子的狀況每個老師都清楚,組長對于每個階段還會告訴大家怎么處理,所以對于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照顧。
我們教學的優勢
以孩子喜歡為基本原則,先跟后帶,走進孩子內心深處,內心不抵觸,效果更突出,
孩子們在家里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要去賀奶奶那玩兒”
克服心理障礙,讓孩子愿意開口,大膽開口
根據過往經驗,絕大多數3歲以下兒童3個月內出自主語言
喚醒本能,激活潛能,激發興趣,世界那么大,哪里教的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主動學習才是獲取知識最快的途徑
根據過往經驗,絕大多數3歲以上兒童1-2年回歸社會,順利入學 告別終身訓練
添加微信或撥打電話18511443011,預約試聽課,了解更多我們的不一樣
既然有好的方法為什么不大力的推廣
首先,我們對于孤獨癥的訓練目前沒有一個成型的方法是可以傳播的,現有很多方法的創立人都是取得了很好的訓練方法之后才將自己的方法寫下來,希望能夠幫到更多人,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方法是可以寫下來別人看了學習了,就能夠有同樣效果的,所以說自閉癥是沒有方法可以解決的(很多機構都說自閉癥是好不了的,其實是錯誤的,他們所有方法的祖師爺就有很好的,效果。所有百科詞條都是說的沒有方法,從來沒有說好不了)。因為在康復過程中針對孩子的情況需要很高的判斷分析能力,還有應變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夠具備的。所以解決自閉癥最關鍵的是人,而不是方法。我們用的是賀老師的方法, 賀老師也需要實時掌握孩子狀況,進行方案調整和教師培訓,甚至我們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分點都沒有開,怕的就是專家照顧不過來。所以我們只能保證在賀老師的監督下課程絕對有效,不能保證把方法寫成書,別人看了就能夠有效。所以目前沒法推廣。
其次,一個新的有效的方法出現,會遭受整個行業巨大的阻力和攻擊,使自己不落后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讓自己走在最前列,一個是不承認自己落后。有的人不承認是真的認知上的局限,國內最早涉足自閉癥領域的基本都是患兒家長,他們整個職業生涯都是在用傳統的方法,從自己的孩子3歲開始訓練,訓練到30歲都沒有正常,前來的訓練的孩子成千上萬個都沒有正常,從認知上講,真的不再相信自閉癥兒童可以轉換成為正常兒童,甚至可以做班干部,出國留學,就更是天方夜譚了。甚至對于自閉癥沒有方法可以解決的學術界共同認知,也從他們這里變成了自閉癥是好不了的。在2018年的國際自閉癥大會上,我國南方一位著名的孤獨癥鑒定專家說孩子能好的時候(暫且不去討論這個孩子是不是真的好了),甚至傳統機構的人去抨擊他是誤診,也不愿承認孩子能好。我國最牛的兩個鑒定專家之一,誤診。我是怎么也不會相信。
而另一類人是明知方法是落后的,但是為了飯碗,也不去承認這個方法是落后的,如果說第一類是認知局限的話,起碼他會實話實說的告訴家長,好不了,要終身訓練。而第二類用著傳統的方法,卻告訴家長能夠康復。最出名的一家還因為虐童上了新聞。
其實我們人類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覺得自己這個時代是最好的,很多事情需要過了很多年回看過去,才發現當時的人們是多么的愚昧。放血療法在歐洲流行上千年,死了成千上萬的人,莫扎特,華盛頓都被放死了,帶給病人的傷害遠大于帶給病人的幫助。就像現在的方法。下面是一段關于放血療法的記錄,足見一個新方法要推廣有多么大的阻力,不僅來自行業,也來自家長的從各種渠道獲得的固有認知。